選單
  • 耶穌受難日
  • 04
    25
  • 開放日期


生命最後的禮物


發佈日期:2021 年 06 月 28 日 14:20
  • 分享至:

生命最後的禮物


文:余碧雯醫生
澳門教區生命委員會


醫療科技不斷發展,現代醫學對人生、老、病、死之干預與操縱,引發各種困惑人心的道德倫理問題,如:人工受孕、墮胎、安樂死……等。日前刊登中已有公教醫生就「安樂死」問題作出了詳細闡述,並表明安樂死只是一種「虛假的慈悲」。生命是天主的恩賜,我們只是生命的保管者,因此我們絕對不准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摧毀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生死時刻的決定,應該完全放在天主的手裡;因此「安樂死」絕對是天主教會所不容許的。對於末期病人真正的憐憫,是要求人要在彼此相愛和互相扶持下,不分個人的身體機能或外表,給予患者關懷與照顧,協助他們在尊嚴和平安中,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刻。而我們亦認為人的最高目的是在於與天主建立永恆愛的關係;因此,末期病人應當得到親人祈禱的幫助,親人們亦應留意在適當時刻去協助病人領受聖事,為準備他們去會見生活的天主。


現實社會中絕大多數人都會在醫院度過生命末刻,醫療科技的進步,使人誤以為急救可讓危重病人起死回生,殊不知並不是每一位病患經醫療極力搶救都能得到最好的結果;一些無謂的醫療搶救,只可能多延長數分鐘或數小時的心跳、呼吸,事實上只是使臨終者在過重的醫療處置下延長死亡的痛苦。而且在一大堆儀器的阻隔下,其家屬也只能在病房外無奈地等待死訊傳來,這些因為空間阻隔而讓臨終病人在心靈孤獨、焦慮與痛苦中無奈地離開的景況,從「人的生命尊嚴」角度來看,都是不恰當的,因為此時此刻的病人最需要的是親人的陪伴。


由此可見,對於末期病人,採用「普通的治療方法」較為合適,即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生命的福音》通諭中提到的「緩和醫療」。其中應注意的是,人有義務維護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不過當死亡已逼近且不可避免時,人可以本着良心拒絕採用顯然無效而又過分負擔的「特殊方法」來延長此生命,同時若病人拒絕此「特殊」醫療方法,醫生亦應遵從病人心願。拒絕「特殊的」或「不相稱的」醫療方法,並不等於自殺或安樂死,它只是對原本疾病進行的自然發展不做無謂的阻撓,而讓病人自然地走完由此疾病開啟的死亡過程。但另方面,醫護人員在任何情況下,維持生命所需要的基本醫護措施,供應食物、水及減輕疼痛等的緩和醫療,仍必須慷慨地給予。



1624871252402840.jpg


如果我們要反對「安樂死」的話,那麼重新建立一個給予末期病人人性化的護理,即「安寧護理」(Hospice care)才是真正的出路。及早介入末期病人的「安寧護理」是有助於疾病過程中症狀的減緩、情緒的支持及靈性引導。但實際上卻常常礙於人的認知限制而無法使「安寧護理」及早介入,不少人往往有一些錯誤觀念,認為被轉介住進安寧病房就是無奈地等死。事實上「安寧護理」是一種讓人正確面對死亡的方法,它是藉由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療團隊,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積極治療與照顧,其目標是著重控制患者不適的症狀,減輕他們身心靈的困苦,從而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讓他們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的盡頭;醫療團隊同時也會向家屬提供適切的心理支援,鼓勵家屬一起照顧及支持患者,並協助他們與病人好好告別,讓雙方珍惜並安然度過在世相聚的有限時光。期望達至生死兩無憾、生死兩相安。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蘊含着生活的智慧和意義;在生命當中,從相聚至別離,從出生到面對死亡,不同階段也需要學習接受和付出不同方式的「愛」;對患病親人的臨終照顧是在其人生旅途最後階段送上愛與關懷的途徑。死亡與離別終究會發生,過程亦很痛,我們還是需要學會放手,但放手並不等於放棄;放手是一種不容易的愛,正正是因為愛得徹底,我們才會選擇讓至親好好地走。為至親生命的圓滿成全畫下一個美好無遺憾的句號、讓他們的生命帶着尊嚴謝幕,是我們所能為身邊所愛的人送上的最後一份禮物。


1624874119793885.jpeg



 
瀏覽次數:1590

回最頂